9月5日至7日,由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与长江技术经济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十一届水文水资源前沿科技问题国际研讨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兼长江技术经济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攀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河海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长江委水文局、长江科学院等30余家单位的160余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

刘攀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随着骤洪事件日益频繁,防洪形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亟需在理念上不断创新,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在机制上加强协同。只有建立符合新特征洪水规律的防洪体系,才能实现人水和谐。本次研讨会围绕近年来频发的骤洪、暴洪等极端洪水灾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变革,设置了六个核心议题,聚焦洪水风险管理的新挑战与新机遇进行研讨。

议题一:新时期洪水“新”特征
议题一由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汤秋鸿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袁星研究员、中山大学林凯荣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王富强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李芳芳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周玉良教授、武汉大学刘德地教授六位嘉宾组成圆桌会议,重点研讨和交流了新时期洪水具备突发性强、成因复杂和风险扩大的新特征。“北涝”态势逐渐显现,极端降水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强,旱涝急转和复合型洪水成为突出问题。机制上,气候变暖、水汽输送与大气河流频率的变化,以及下垫面和城市排水能力不足,共同导致洪水风险加剧。洪水类型呈现多样化,暴洪、山洪与骤洪的识别与应对成为防控重点。与会专家强调,应科学调整防洪标准,提升监测预报和蓄泄能力,优化城市排水与防洪设施,并依托大数据和智慧平台构建现代化防御体系,以应对新时期洪水带来的综合挑战。

议题二:信息技术赋能的洪水气象预报
议题二由南方科技大学郑一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王大刚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叶磊教授、中山大学赵铜铁钢教授、武汉大学陈杰教授、广州工业大学杨盼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贾炳浩研究员六位嘉宾组成圆桌会议,重点研讨了信息技术赋能下的气象水文预报问题。现阶段遥感、地面传感器及众包技术的引入显著提高了降雨监测的密度和洪水模拟的精度,但同时也带来数据质量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强的挑战。针对骤洪等突发事件,讨论强调需要提升模型对不确定气象信息的适应性,增强鲁棒性和泛化能力。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方面,专家们探讨了如何通过识别误差结构、多源数据融合和贝叶斯方法处理,提升有效有用信息。大家一致认为,高质量实时数据仍是预报的关键,但低精度数据在合理利用和融合下亦可产生价值。因此未来应加强模型优化与管理协同,构建更具智能化和韧性的洪水预报体系。

议题三:AI驱动的防洪“四预”措施
议题三由浙江大学郑飞飞教授主持,天津大学马超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王兆礼教授、长江科学院王永强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左德鹏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李昱教授、中山大学刘智勇教授六位嘉宾组成圆桌会议,重点研讨了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防洪“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结合典型洪水案例与实践应用,探讨了AI在提升洪水预见性、响应速度和防御水平方面的潜力。讨论指出,传统防洪预报存在“高精度、高效率、强解释性”难以兼顾的困境,AI可通过与物理模型耦合实现均衡;在城市层面,数字孪生与可解释AI为精细化模拟和“四预”平台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在流域层面,如何解决水文大数据不足、复杂水库群调度与人类决策偏好的结合,是亟需突破的难点。专家们一致认为,未来应推动AI与物理机理、管理经济等多学科深度融合,强化对骤洪等极端事件的“超前防御”,以构建智能化、韧性化的流域与城市防洪体系。

议题四:洪涝灾害多维影响综合评价
议题四由浙江大学许月萍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高光耀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刘浏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徐志豪教授、厦门大学李少斌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吕恒副教授、宁波大学周旭东研究员六位嘉宾参与圆桌讨论,重点研讨了洪涝灾害次生影响的识别与综合评价。专家从流域水沙关系、大坝建设的非线性效应、城市地下空间灾害链、农业次生灾害、碳循环作用、海岸带生态风险以及遥感与保险数据应用等方面展开交流。讨论指出,洪涝灾害不仅直接造成损失,还通过灾害链在社会、环境和生态层面引发复杂次生影响;灾后快速损失评估面临数据不足和方法主观性等挑战。专家们普遍认为,应从灾害链视角出发,结合空天地多尺度监测与大模型信息提取方法,强化跨学科与跨尺度研究,才能实现科学系统的洪涝灾害多维综合评价。

议题五:防洪减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权衡
议题五由西安理工大学畅建霞教授主持,河海大学张玲玲教授、徐斌教授、杜二虎教授、中山大学刘丙军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吴锋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丁伟副教授六位嘉宾参与讨论,重点研讨了防洪减灾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问题。与会专家指出,防洪决策往往存在不确定性与信息不对称,需通过建立实时化信息平台和数据库来提升科学性与社会接受度。讨论强调,防洪工程和管理措施不仅要兼顾经济损益,更需注重公平性与社会效益,特别是在蓄滞洪区启用、动态水位调度以及城乡差异化防洪中体现社会公正。针对现有效益-费用评估方法的不足,专家提出建立统一账本、多维指标和人工智能辅助调度的新思路。大家一致认为,未来应通过更新量化方法、强化信息共享、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参与度,推动多主体利益平衡,实现防洪减灾决策的公平、高效与可持续。

议题六:人类与洪水相处之道
议题六由武汉大学张橹教授主持,清华大学赵建世教授、河海大学鲁春辉教授、合肥工业大学金菊良教授、西安理工大学王义民教授、武汉大学胡铁松教授、浙江大学朱廷举教授六位嘉宾展开深入讨论。专家从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结合、保险制度建设、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农作物定量研究及风险决策优化等多方面,探讨了人洪关系的演变与未来方向。讨论指出,中国与其他国家防洪策略均经历了“工程为主-工程与非工程结合-综合管理”的演进,但依然面临极端洪水频发、风险转移、生态关系割裂及空间尺度协调等挑战。专家们提出,应充分利用洪水风险的地理互补性,推动保险制度和责任分担机制建设;同时加强数字孪生、人工智能与水文气象的融合,提升洪水预见性和管理能力;倡导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人水和谐与洪水资源合理利用。未来的人洪关系应从“对抗”走向“共生”,以系统性、协同性和韧性化管理为核心方向。

在圆桌议题讨论结束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蔡喜明教授以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大家重新审视人类与洪水的关系。他从百年一遇暴雨的损失对比谈起,追问山洪、骤洪等概念的界定,延伸到“为什么中雨也能引发城市内涝”、“为什么工程有时会带来新的风险”等现实困境。他强调防洪治理不仅是工程问题,更关乎道、儒、法等不同治理理念的平衡,以及科学预测、责任分担与社会习惯的深层挑战。同时,他也指出科研与实践脱节、知识更新滞后等矛盾,呼吁水利工程师应继续肩负起推动人类文明与防洪减灾进步的责任与使命。

本次研讨会以“科学防洪智慧安澜,人水和谐永续发展”为主题,围绕洪水风险管理的全链条展开了深入探讨,呈现出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六大议题紧扣当前防洪减灾领域的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实践深度。围绕骤洪“新”特征,与会专家针对AI赋能水文预报、防洪减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权衡、人水关系演变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既回顾了水资源研究的历史脉络,也聚焦于洪水模拟、极端事件应对、数据融合与智能调度等前沿问题。会议凝聚共识:防洪减灾需跨学科融合、技术突破与治理创新,共建人水和谐新格局。相信通过未来的深入研究,我们必将开创科学防洪新局面,为全球水安全、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人水和谐共生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