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多沙黄河水文-泥沙-环境耦合生态效应及系统调控分析
报告人:潘保柱 教授
邀请人:夏军强 教授
时间:2025年8月27日(星期三)上午10:30
地点:工学部10教3楼土木coffee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潘保柱,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淡水生态、生态水力、生态修复、河流生态水沙综合管理,专长为基于大量野外实地观测工作之上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近年主要致力于多沙河流及高盐碱湖泊等典型水体的生态演变机制与流域尺度保护修复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优青项目、中央环保专项7项、黄河流域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相关技术服务项目12项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112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专利23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1)以及长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排名1)等奖项十余项。担任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CNC-IAHS)生态水文分委会副主席、中国水利学会流域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咨询专家、山西省水利厅决策咨询顾问等。
报告简介:
黄河是全球典型的多沙河流,一直“体弱多病”,水资源十分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生态本底差。泥沙作为核心非生物因子,其与水动力过程及生源要素的耦合作用深刻影响着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陆-水复合系统协同治理是多沙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本研究在黄河干流及典型支流区域系统开展了地貌-水沙-水质-生物多要素协同观测,建立了覆盖广、类群全、精度高的水生生物数据库,深入阐明了水沙环境条件共同驱动生物群落结构演替的关键机制,明晰了水生生物通过“介质迁移、物种关系转换、生态位拓展”三大策略的多沙生境适应性理论框架,提出了区域针对性的“外调控-内驱动”协同保护修复策略。系列成果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欢迎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