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户登录
EN
实验室简介
发展历程
管理团队
理事会
研究方向
重大项目
典型成果
水资源系统演变
水资源配置工程
水资源综合调度
学术会议
专家来访
开放基金
国际合作
学术任职
实验大厅
校外基地
大型仪器设备
开放科普
工作流程
规章制度
学术报告
常用表格
当前位置:
全重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讲座 科研动态
该研究构建了耦合气象水文-电力市场-水电扩机-电碳运行的全链条规划体系,以湖北省为研究案例,辨识了高比例新能源通过降低未来电价而抑制水电扩机的风险。首先构建气象水文模型对未来水、风、光资源进行预测,在供需平衡下安排机组发电次序进行出清电价模拟,以净现值为目标优化水电的多阶段扩机路径,最后以水电装机为基础,对未来整个电力系统的碳排放进行评估。
研究团队自1995年以来,结合大量水利水电工程渗流分析与渗流控制的工程实践,针对水利水电工程规模巨大、地质条件复杂、运行环境恶劣的特点,围绕介质渗透特性、复杂渗流过程、工程渗流控制三个基本问题,开展理论分析、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以实现渗流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突破、渗流控制技术体系的创新。研究成果在锦屏二级、水布垭、隔河岩、瀑布沟、紫坪铺、长江堤防等20多个重点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工程渗控设计、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与现行调度规程和调度技术相比,该研究提出的优化调度方案不仅能有效平抑电网剩余负荷波动性(波动指标降低14%以上),而且可显著提高抽水蓄能电站调度的协同效益(发电量、发电效益和二氧化碳减排量分别提高61%、58%和62%)。研究通过优化抽水蓄能电站调度,充分发挥其吸纳新能源、调峰填谷、增发提效等灵活调节作用,科学助力新能源快速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水工岩土工程在其全生命周期范围内面临多种灾害和灾害链的威胁。科学认知、描述、预测、评价和控制灾害,确保工程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水工岩土工程灾害风险防控学科的主要任务。论文针对该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战略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定义了水工岩土工程灾害风险防控学科的内涵及特点,厘清了学科前沿和学科树的树干及其分支,从学科树的8个树干出发对该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利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可降低表层结构中针棒状钙矾石含量,提高类球形碳酸钙含量,有助于孔隙的填充和重分布,将表层结构中的大孔向小孔转化,提高少害孔与无害孔占比,细化孔隙,优化孔结构,进而提升混凝土表层性能,延长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
项目依托三峡、向家坝、金安桥、小湾、锦屏一级、溪洛渡等50多个特大型、大型水电工程,提出了一整套高混凝土坝稳定性分析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成功解决了高混凝土坝结构安全控制标准、复杂坝基抗滑稳定、坝踵开裂、断层加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形成的高混凝土坝稳定安全控制理论已经成为我国高混凝土坝结构安全稳定与加固设计的主导分析方法,为我国近年来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设计、施工与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双碳”目标下,我国的水电、风电、光电发展迅速,但弃风、弃光问题十分突出。水风光互补系统可发挥水轮机组的快速调节能力与梯级水库的长周期储能功效,以对冲风光波动性,从而有效消减弃风、弃光,形成优质稳定的电源。但是,水电站传统运行方式的改变可能会导致水电运行效率降低,水风光互补系统短期弃电规律也尚不清晰。上述短期特征(效率降低和弃电规律)会如何影响中长期运行结果仍有待分析。
项目组通过10多年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开展了岩石爆破中爆炸能量释放、传输和爆破作用过程控制的理论创新,发明了岩石基础开挖成型消能-聚能联合控制爆破技术,实现了在提高岩石基础的开挖成型质量、严格控制爆破影响的同时,又能保证快速、经济施工,为岩石基础的爆破成型控制和快速施工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该技术已在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世界投资最大的炼油单体产业项目舟山千万吨绿色石化基地和湖北汉十高铁、武当山民用机场等近20项国家和湖北省重点工程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涉及水利水电、交通、市政及石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