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万钢:落实改革措施 使科研人员有更多“获得感”

发布时间: 2023-09-05

   3月10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就“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万钢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系列部署和重大改革,我国科技创新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科技创新从以跟踪为主迈入跟跑、并跑和领跑“三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一是基础研究捷报频传,杰出人才、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二是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升级,形成新的产能、新的动能。三是战略高技术更加贴近民生,进入市场。无论是北斗还是风云,都正在走到我们身边。四是区域创新更加活跃,形成了创新创业的生态。五是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


      万钢透露,为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20年迈向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宏伟目标,科技部有五方面部署:

      一是围绕构筑先发优势和未来长远发展能力,加快大飞机、核高基、新药创制等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和成果应用。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领域启动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力争在更多基础前沿领域实现率先突破。推动重大创新领域国家实验室的论证和组建工作,积极酝酿和推动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二是围绕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环境,发展一批专业化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的众创空间,支持众创众包众筹众扶,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建立成果发布机制,活跃技术交易,推动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构建低成本高效率创新创业服务网络。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厚植创新创业文化。

      三是围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体系,围绕国家需求加强技术创新一体化部署,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撑中国制造2025等重要战略的实施。针对资源环境、人口健康、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瓶颈制约,制定系统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发展海洋、空天和极地深地技术。

      四是围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组织体系。实施新一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大幅提升重点领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小巨人。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辐射引领作用,建设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五是围绕提高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与港澳台的科技创新合作,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科技计划开放力度。

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记者: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2.5%的目标,相信未来几年科研经费肯定会有大幅度增长。如何用好科研经费,同时又解决好科研人员经常提出的经费不好用的问题?


      万钢:科技投入是衡量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衡量科技创新发展需要一个指标体系。比如“十二五”科技创新规划体系当中有R&D占GDP的比值,但同时又有反映知识创新的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反映技术创新的万人发明拥有量,反映成果转化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反映产业提升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以及反映科学普及的公民基本素质,反映总体科技发展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我们进行了盘点,“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的十个指标,除了R&D与GDP的比值以外,其他指标都已经完成和超过了目标值。

      对投入来说,我们这里讲的是全社会研发的投入,它不仅仅是中央财政投入,还是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投入。去年14000亿,77%来自于企业。我们之所以重视投入结构,重要的是它可以反映投入的质量和效益。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可以反映企业已经牵头一些重大项目,比如说高铁、核能、特高压输变电等等,书面材料当中给了大家一些案例,包括无线宽带、超级计算等等,它转变了我们产业的结构,提升了产品质量。企业投入的增加也反映了政策的落实情况,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这些政策都在引导促进企业更加关注前端研发,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开展研发,去满足市场更新更高的需求。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还反映在区域创新上,我们的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0多个高新区去年经济发展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这些反映的都是投入的效益。由于企业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政府的资金就可以更多地转移到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国家战略,比如航空航天、深潜等这些重点领域上,又为国家长远的创新能力建设做贡献。

      国家加大投入,也要用好。我们高校和院所承担的研发项目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的科技计划项目,这些项目的管理首先要符合研发规律,能够激发起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近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一系列文件,重点解决科研人员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说研究生、外聘人员工资能不能在直接经费中开支,比如科研直接费用预算的调整,比如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费的调剂使用,包括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这些在文件中有明确规定。

      对于高校院所接受企业的横向委托项目,比如说技术开发、服务、咨询、许可等,去年8月份通过、10月份颁布实施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案和最近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实施促进成果转化法的若干规定》,都明确规定属于市场委托行为。其实施按照合同约定和会计法的规定来做,而且结余分配可以按照科技成果转化法当中的约定来实施。政策已有规定,但是我从这次两会委员、代表的反映中感觉到,似乎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落实到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下面的工作就是一步一步把它落实到位,使科研人员能够有获得感。这是我们今年要做的重要工作。



   (综合:中国网文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