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09-05
“有的研究机构主张把SCI评价砍掉。我觉得不应该砍掉,只是不要把它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没有考核,就回到大锅饭时代了。科学家也需要考核,没有监督的社会必然会产生腐败。现在考核中出现的浮躁、虚假,不能说是考核的问题,也不能说是考核中使用了SCI的问题,科学家也有自己的责任。实际上任何评价都有缺陷,并非仅仅SCI。”
不能绝对 不可或缺
有科研人员发现,现在去科技部某些部门申报课题,不再像以往那么强调SCI论文了:我们不要求你拿出那么多SCI文章,但你要做出真正有实效的东西,对中国实际有作用的东西。
在中国科学院,一些项目或部门的评价标准也有所变化:以前都说要发表多少SCI论文,现在则问,“你最近发表的3到5篇论文是什么,最近做了什么工作,你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科学意义是什么?”
实际上,早在2003年5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五部委就联合发文,要求改进科技评价工作,其中特别指出:“SCI、EI等收录论文数量只是科学技术评价中的定量指标之一,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
当年9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决定取消政府导向的科学引文索引排名,引导高校从重视科研论文的数量向重视论文的质量方向转变。
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国内学术评价标准不合理的现状,有大学率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此后,中国学界竞相模仿,教育部门等有关机构也将SCI文章的多少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于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被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迅速上升,“大跃进”之势席卷全国。一个结果就是,职称评定、研究生毕业、评奖、经费申请乃至院士评选,无不与SCI挂钩。SCI目前已成为衡量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尺度。国内几乎所有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出台了相应奖励政策,明文规定每发表一篇SCI论文可拿多少奖金。
据《科学时报》了解,现在有些研究所已经改变了SCI论文的奖金来源,比如,不再由研究所的创新经费支付,而由研究人员参与完成的项目经费支付,就是说由课题负责人用课题的研究经费来支付,有些等于自己给自己发奖金,实际上也是弱化SCI评价的一个表现,给一些研究人员带来一定的不适应。
用SCI作为评价标准是否合适的争论由来已久。“现在弱化SCI文章奖励是在向好的方面转变!”有研究人员表示。
有一些研究人员称,“我从来不写SCI文章。”
但同时也有研究人员对《科学时报》表示,“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如果不写、不看SCI文章,不了解国际科学前沿,很难想象!现在国际杂志电子版、纸质版都很容易查用,互联网上给作者发E-mail要文章也很简单。不要把用英文写的东西想象得很高深,它是公共载体。国外审稿人的科学背景与国内刊物审稿人不一样,会提出不一样的问题,对研究人员研究问题的提高效果也不一样!”
说起SCI评价,有学科带头人并不认同“SCI评价正在弱化”的提法。“这个标准的可用性毋庸置疑!它是中国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有的研究机构主张把SCI评价砍掉,我觉得不应该,只是不要把它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没有考核,就回到大锅饭时代了。科学家也需要考核,没有监督的社会必然会产生腐败。现在考核中出现的浮躁、虚假,不能说是考核的问题,也不能说是考核中使用了SCI的问题,科学家也有自己的责任。实际上任何评价都有缺陷,并非仅仅SCI。在中国,讲人情的问题比较严重,SCI到底相对客观和公正。即使在美国,很多评价也要用论文说话,虽然不一定用‘SCI’这个名称。”
“作基础研究应该注重高水平论文的发表,除了这个量度以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阐述基础研究的水平。”某地方科研机构的学科带头人表示。他们目前没有改变对高水平论文的奖励计划,也不打算改变。“我们还是由所里出钱奖励,如果是课题出,那还叫什么奖励?”
“如果再一次改变评价体系,中国的基础研究水平将下降。‘吃饭文化’将达到一轮新的高潮。”这位学科带头人表示。
论文:基础研究的成果体现?
中关村融科资讯中心,是福布斯全球500强企业在北京聚居相对集中的一个大厦。在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的一个会议室里,该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刘煜用投影为《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