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15年目标:力图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发布时间: 2023-09-05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日对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科技精英说,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这是中国继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后,11年来召开的又一次科技盛会,也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大会。
   
   胡锦涛在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如此描述“创新型国家”的标准: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要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要显著增强,并要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
   
   中国在古代曾经有过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这四大发明的辉煌,目前却面临总体创新能力较弱的尴尬。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2004年,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中国在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92%的49个主要国家中仅排名第24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力学家和资源学家孙鸿烈说,尽管中国在过去20多年里创造了年均9%的高速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的,不仅获利菲薄,而且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成本高,难以为继。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9%。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曾感慨,中国需要卖掉8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创新能力不足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制约。”
   
   当前,美国、日本、芬兰、欧盟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增加科技投入。这些“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科技研发投入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高达70%左右。
   
   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2004年为1.23%,但与中国有关法规规定的1.5%还有差距。
   
   最近中国制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提高到60%左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
   
   孙鸿烈说,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驱动,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也将逐步加大。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巨大资源需求和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是不可能承受的。提高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非常迫切的重大政策选择。
   
   在9日全国科技大会的开幕式上,国家主席胡锦涛为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和肝脏外科学家吴孟超院士——颁发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自2000年设立以来,中国已有9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
   
   胡锦涛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奖励委员会秘书长程津培此前表示,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奖励工作,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形成一个崇尚科学、尊敬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