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介绍国家基金委制裁不端科学行为

发布时间: 2023-09-05

   科学时报讯(王丹红/编译) 9月16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载文介绍中国制裁不端科学行为的举措。文章指出,中国科学界正在快速发展,作为提升科学界行为规范的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今年8月公布了3位因不端科学行为而受到处罚的科学家的姓名。在过去两年中,约有60名受基金资助的科学家被指控有不端科学行为,但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次在自己的网站上(nsfc.gov.cn)公布受处罚者的姓名和所在单位。

  第一起案例是第三军医大学的神经病学者苏炳银,他在申请书中填写子虚乌有的人名,剽窃其它申请书的材料,并篡改个人简历;第二起案例是吉林大学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崔建伟,他在网上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一篇论文,他将这篇论文翻译成中文并发表在一份中国期刊上;第三起案例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的李贵宝,他被指控剽窃他人申请材料。3位学者均拒绝就此事做出评论。

  3位被公开不端科学行为的科学家受到的处罚包括:撤销相关已获资助项目、收回已拨经费、取消科学基金申请资格2~4年等。因事实确凿、无可辩驳,受处罚者均未提出申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独立行使调查权。1998年12月,国家科学基金委成立了由19名杰出科学家组成的监督委员会,调查投诉和举报的不端科学行为。今年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出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赋予监督委员会内部通报批评意见或将之在网上公布的权力。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生物物理学家邹承鲁一直密切关注不端科学行为,他说:“这是一个扭转不端科学行为在中国流行的良好开始。”从成立至今,监督委员会已经对542起案例进行了调查,其中绝大部分匿名举报。调查显示:大约有10%的案例被认为在经费申请中有剽窃、伪造等不端行为。2004年处理了约40起不端行为案例,但没有公开宣布。第二轮处理了16起案例,其中3起案例公布了详细信息,其它的则是指出错误的性质。在所指控的不端行为中,40%是伪造结果、34%是剽窃、7%是剽窃或偷取他人数据,还有19%属于其它情况。

  中国科学院学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公开不端科学行为的目的不仅是让错误曝光,而且也有助于帮助相关的科学家纠正过错。因为这个原因,那些所犯错误不太严重的人的个人信息受到了保护。”

  《科学》杂志介绍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成立于1986年,目前每年的预算为3.32亿美元。去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收到4万多份申请,其中8000多份获得资助,单个研究人员每年获资助的额度平均为9500美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说,基金委不仅要防止申请者的不端行为,而且也要防止评审人和基金管理者的不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