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05-01-12
流行于欧美经管学院的一种学术沙龙形式——学术午餐会,已经悄悄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运行了一年半。
主讲人阐述,听众随意提问,最后引发讨论,这种自由辩论的方式是学术午餐会的最大特点。
“光华午餐会”的发起人之一是三十出头的会计学博士姜国华,他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北大任教,带回了这种新鲜的学术辩论方式。
“在国外,学术辩论十分普遍。有时候我们需要外请学者,但他们又常常没有时间,才会出现利用午餐时间的方式。”姜国华介绍说。
初出茅庐的青年学者有机会被安排坐在一圈知名经济学教授中间,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必须现场回答所有提问,这种挑战曾令大量学者受益匪浅。据说,出过9个诺贝尔奖的芝加哥经济学院至今仍延续着一项圆桌辩论的传统。
学术午餐会与圆桌辩论的精神是一致的,即辩论以及对辩论精神的尊重,而这种精神被认为是经济学家的“摇篮”。
在北大,这种午餐时间的聚会已经成为光华学院定期进行财经讨论的代名词。据了解,光华午餐会大致每两周举行一次,会议的主讲人多是光华学院各系的年轻教师和博士,他们带来了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希望借此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足。
姜国华介绍:“和讲座不同,午餐会上没有灌输,只有辩论”。对此,记者曾有亲历。
日前,记者参加了2004年的最后一次光华午餐会。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金融系的张翼博士和近20位听众分享了即将完成的论文《法律、公司治理和公司丑闻》。
刚开始演讲不过10分钟,张翼就遭遇挑战。一位统计学出身的学者对他使用的一个调查数据提出疑问,张翼不得不中止自己的思路,认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整个讨论过程中,张翼的讲话被打断10次以上,到最后,演讲完全变成了辩论。其间,得到满意答案的听众可以随时离开,又有新的学者匆匆而安静地赶来,向他提出新的问题。
目前,午餐会已经在北大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在其他大学,这种方式还未得到应用。但提倡辩论的精神已经进入了中国的各大校园。聆听、激辩、理性问责,在西方经济学界长盛不衰的辩论传统正经由大量的“海归”学者带回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