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资助重大项目“洪水特性与减灾方法研究”通过专家验

发布时间: 2004-12-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长江水利委员会于2004年12月10~11日在武汉组织召开联合资助重大项目“洪水特性与减灾方法研究”验收会议。该重大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联合资助,以长江科学院和武汉大学为依托单位,联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进行研究。会议验收组成员由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的9位专家组成。

会议期间验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文伏波院士和4个课题负责人的学术总结、工作总结和答辩,参观了项目和课题的研究成果展板;在会前审阅了项目的《结题报告》;4个课题的《结题报告》、《代表性论文》和《成果汇编》。经过充分认真讨论,验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并形成了如下验收意见:

经过4年来的研究,各个课题进行了资料与数据的收集,野外调查与测量,室内实验研究,数学模型建立,计算与验证,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重要成果,部分成果在长江中下游实际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圆满完成了项目任务书的内容,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1. 以长江流域为对象,研究了人类活动对1954、1998年洪水特性的影响,揭示了局部河段洪水位略有增高的机理;论证了长江中下游河床近期总体是稳定的;研究了森林植被结构与森林覆盖率对洪水的影响;探讨了江湖关系变化对长江中游区域水情和防洪情势的影响,分析了防洪总体布局和若干重要防洪规划方案实施后的蓄泄效应;预测了三峡水利枢纽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段河势变化和对防洪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2. 采用GIS、RS等技术以及控制论和系统论等方法,探索了增长洪水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的方法;研制了具有速度快、对复杂边界适应性强的一、二维水动力学计算软件,并已应用于有关工程当中;所开发的水沙数学模型已用于2004年长江汛情预报,取得了满意成果;应用联合调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包括河道、水库、蓄滞洪区的流域防洪系统实时调度模型。
  3. 揭示了管涌扩展发展机理和悬挂式防渗墙对于防止渗透变形的作用,提出了减压井防淤堵和淤堵后的恢复方法,以武汉市谌家矶堤防为试点,实现了堤防的自动化监测;完善了瞬变电磁法和流场法两类无损快速检测方法,改进了相应的探测仪器,并已成功的应用于河流堤防隐患探测;提出了长江堤防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和方法。
  4. 研究了长江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研究了快速评估与风险估算中若干关键性技术,改进了洪水灾害损失快速估算方法;提出了洪泛区和分蓄洪区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和管理体系的理论框架和若干政策措施意见;建立了防洪减灾中的多目标风险决策模型和防洪体系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提出了防洪体系的分级失事模型和修正分级失事模型。
  5. 本项目发表论文3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EI 网络版收录72篇,ISTP收录10篇,出版专著7部,获省部级奖4项、国家级奖1项,发明专利2项。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活跃,举办了国际会议2次、参加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40余次,对推动国际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人才培养有明显的成绩,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100余人。
  6. 本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组成员团结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在项目组织协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长江水利委员会继续合作,进一步围绕长江流域水科学、水环境生态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以实现健康长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