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意义何在 周光召细说大科学和小科学

发布时间: 2004-12-24

 2004年圣诞节前,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重提57年前的一段往事,以强调国家目标在基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1947年圣诞前夕美国制出了第一个锗晶体管,肖克莱、布内顿和巴定因此获得了物理学诺贝尔奖。而进行半导体材料锗研究的赫罗维兹教授因为没有按照应用目标的基础研究方式工作,与此殊荣失之交臂。

  今天,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实施20周年暨973计划实施5周年纪念会上,从微电子、电脑和网络等世界科技发展的众多典型案例说明,具有明确国家战略目标的前沿科学研究,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对于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各国都加强组织领导。如组织实施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像人类基因组测序,国家纳米计划等;进行科技前沿预测和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制定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在鼓励基础研究自由探索的同时,强调与国家目标的联系,增加对战略性基础研究的投资。

  周光召说,“基础研究面对未知的领域,如同作战一样,如果说小科学项目是小的侦察部队,大科学项目则是打攻坚战”。周光召说小科学小的研究队伍进行探索性、前瞻性的研究,强调自由探索,小科学对新兴的科学领域常常起到开路的作用。但是,当一个科学领域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以后,会出现若干有重大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目标和方向,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和大批科学家参与方能完成。这时,客观上就产生了组织大科学项目的需要。由此,科学的前沿和国家需求的目标催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我国基础研究近年取得了重要进展,周光召坦言,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他认为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的基础研究规划应当为国家的高技术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资源勘探,开采和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人民健康等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基础研究的成果和人才应当及时向应用开发转移。不同研究计划之间应当各有侧重,同时要有机联系,相互衔接、促进和补充,人才和成果的转移要统一协调和规划。同时,基础研究作为一个整体,有密切的学术联系和相互关系,自由探索性的基础研究一旦有了成果和应用前景的苗头,就应当加快发展并及时转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支持的项目。

  对比以前项目的申请、组织和执行情况,周光召认为多数项目立足于原有的科研基础,跟踪性质的多,原始创新的少,单一学科深入的多,交叉学科开展的少,包容兼蓄的多,创论立异的少。针对部分项目在立项之后各行其是的状况,周光召指出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应集成全国优势力量,加强相互协作。对于一些个性较强、创造力也很强的科学家,要尊重他们的选择,通过规范的竞争,来判断国家的资助应该倾向于哪位科学家。

  “有的科研单位给在SCI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作者奖励1万元,这是不可取的。”周光召坚定地说,评议制度过分强调近期论文数量,强调SCI和作者排名,不利于需要长期努力、探索性强和风险大的科研项目,也不利于成果的迅速转化。另外,学术争论和学术批评顾虑重重,学术民主尚不充分,竞争规范和年轻学者脱颖而出的机制尚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