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国院士:脚踏实地 创新成才

发布时间: 2004-09-22

侯建国院士简介

侯建国,男

1959年生于福建平潭

198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1989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副校长、理化科学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结构分析、表面物理化学和无机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获得了能够分辨碳—碳单键和双键的分子图像,并从实验和理论上分别论证了扫描隧道显微术对单分子直接成像的可能性与限制因素,进而确定了C 表面晶格的取向特征。此外,发展了确定单分子在固体表面吸附取向与局域电子态的方法,提出了制备具有特殊性能的同质分子超晶格的新途径。

[侯建国]:院领导还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领导、各位同学早上好,首先我向2004级的研究生表示衷心的祝贺,这是我们今后开始在科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起点。这次我和卢柯院士一起应邀来做这样一个创新案例的系列讲座,对于我们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按道理来说,我作为一个老师,讲课是不会紧张的,但是挂了一个花,胸前戴了一个花,坐着讲还是有点紧张。按照创新案例的要求,希望我们能够和大家谈一谈如何做学问,如何开展一些好的科学研究,我想我们自己做的也还很不够,但是我想,我们毕竟有了一些经验,所以我想借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体会,也希望这些体会和心得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至于浪费了大家很宝贵的时间。
   现在的青年,每个人都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尽快地在自己的事业里有所成就,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但是如何成功没有一个非常固定的公式或者是答案。我到新华书店里去,名人传记应该是一个卖点,所以说我想应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做什麽都可以,事情都能成功。在成功里面,我想需要的是做人的智慧与做学问的聪明。对于后者来讲,做学问的聪明,对于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我一直跟我的学生说,能够在中国这样的高考制度下考到这儿,在大学里面经过四年的学习以后,进入研究生,尤其是中国科学院这样一个我们国家比较高的学府来说,更是不容易。这里面包含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态度、性格,包括处理各方面事情的能力,我后面会从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来说明。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烙印,刚才主持人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1959年出生的,1966年进了小学,文化大革命十年正好是我接受教育的时间,正好是一个空白。我们这一代人和现在在座的这一代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我们这一代人打下非常深的烙印,那个时代的烙印。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还是有一些很好的,或者是很正面的东西,留在我们的脑海里面。
   今天是讲创新课程,怎么样做人,对待生活,对待事业的态度,我在准备这个报告的时候,想起一些毛主席的话,一个是“人要有一点精神”。人是要有目标,有生活的追求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自己要有自己生活的目标,要有自己的追求。有了目标,有了追求,你就会比较踏实,不会跟着潮流走,跟着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努力去做每一件工作,并把工作做好。第二句话,我也是一直比较欣赏,“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同样做一件事情,认真和不认真的结果是非常不一样。如果说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对待每一个选择的时候,更认真一点,可能结果就会不一样。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我由于学术的关系,和日本教授合作的比较多,不管现在社会上很多青年人喜欢不喜欢日本民族,大家可以自己来判断,但是这个民族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日本民族认真的精神。大家可以看到,日本产品,很多的产品,比中国产品做得好得多,并不是他们设计特别好,再简单的东西,他们都是追求精益求精,至善至美,这一点,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科学家,应该有更多的对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更认真,追求一种完美的精神。
   对于我个人来说,在学习和事业生涯有两次比较大的选择,对于自己影响比较大。1977年我也参加高考了,但是很遗憾,基础太差,语文和政治考得挺好,数学和化学都交了白卷。1966年上的小学,1968年下放,到农村去了,基本上十年就在农村里面,后来的中学再到一般的县城的中学,基本上就没读什么书。1978年到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到这样的高等学府里面,感到学习方面有很大的热度。80年代的时候,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出国是一个热潮,尤其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我们班的大部分同学,都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当时李政道先生的Caspea计划,当时也想过出国,因为感到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非常大,为什么我当时没有出国确实有几个原因。每件事情都要付出代价。你必须要花很多的时间考托福,GRE,还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做英语、物理的题,数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