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重在“养源平流”

发布时间: 2004-09-05

近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王宗太研究员表示,只有采取“养源平流”的方针,在加强水源养护的前提下,平衡各方面的用水需求,才能解决好西北干旱区人口增长、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据介绍,近50年来,西北干旱区随着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展,使区域内工农业与经济得以稳定持续发展,但同时引起系列生态环境变化,主要表现为大多数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河道缩短,终端湖泊萎缩或干涸;水质咸化和污染趋势加剧;土壤沙漠化和盐碱化严重;植被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沙尘暴频发,灾害程度加剧等。而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可归结为干旱、洪涝和污染,具体表现为水资源短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生态环境恶化三个危机。

此外,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居高不下并且极不平衡。以2000年为例,全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为20%,而西北干旱区高达53.3%,其中甘肃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92%,新疆塔里木河和准噶尔盆地开发利用率高达79%和80%。由于水资源的短缺,为西北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土地沙漠化严重,耕地、林地和草地退化严重,在甘肃民勤县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内蒙古额旗湖泊干涸,大片胡杨林死亡,沙生植被枯萎,由于过度利用沙区水资源,使地下水位激剧不降,直接影响了地表植被的生长。

王宗太表示,过去的盲目“开源”和“节流”意识不强共同导致了我国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实践证明,干旱区的可用水资源已相当有限,也无更多的“源”可开,只有“养源平流”才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也就是只有在养护水源的前提下,平衡各方面的用水需求,才能解决好干旱区绿洲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人工增雨、扩大森林涵养水源,修建山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以及修建水利工程等措施,平衡生态、生产与生活用水,维持地表、地下及湿地储水平衡,不同地段、时段的供水平衡、不同产业之间的用水平衡,这样持之以恒,才能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