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03-11-30
中国经营报记者 谭洪安 湖北武汉报道
2003年11月,“全国首届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该研讨会是由武汉大学水问题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2年共同发起的“中国水问题研究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主要宗旨是“为国家水问题及重大水工程关键技术问题决策提供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决策依据”。
日前,本报记者赶赴武汉,就国内学术界有关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等话题,约访了此次学术研讨会的秘书长梅亚东教授。梅教授同时也是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文水资源系系主任和该校水问题研究中心专家。以下为访谈内容:
《中国经营报》:众所周知,“水荒”已日益成为严重制约我们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水”的问题,也是目前政府、学术界乃至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作为这方面的专家,您能谈谈您的看法吗?
梅亚东:我们知道,水具有利害二重性,水力发电、农业灌溉、城市供水、航运旅游等等是有利的一方面,而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及水环境质量恶化,即通常所说的“水多、水少、水脏”,则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命脉。我个人认为,目前全国范围内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当然有先天条件的原因,比如说人口众多、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等等,但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人自身的问题。举个例子,以色列是一个典型的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400—500立方米,但它们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为世界所公认,其经济发展也很不错,而我国人均水量是2200立方米,却在闹水荒,这种反差本身就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经营报》:您觉得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和调整?
梅亚东:首先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理念,明白人类既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受益者,同时也会因开发利用不当而受到惩罚,在此基础上,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两个目标,一是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二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无论是生活还是工农业取水用水,都要有节约保护资源的观念,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必须保留合理的水量,让自然界维持正常生态条件,像近年来新疆一些河流陆续干涸,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们无节制的过量取水。
其次,水问题不仅仅是政府或专家学者的事,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它也不仅仅是工程问题,应从体制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去探寻解决之道。从传统上说,我们国家主要从工程角度试图解决水的问题,比如说修建数以万计的水库、水闸,建成众多大面积灌区,启动若干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及兴建大量污水处理厂等等,但现在我们发现这其实远远不够。前段时间国家水利部汪恕诚部长即提出,要积极拓展思路,努力通过非工程手段解决水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化。通俗点讲,过去我们是用工程手段处理“人与水”之间的关系,今后更多的应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在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创新,以及市场机制、价格杠杆的引入等方面作更多的尝试。
《中国经营报》:能不能就上述第二个观点作进一步分析?
梅亚东:从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现状说,一直是所谓“多龙治水”,农业用水由水利部门管,城市供水由城建部门管,水质主要由环保部门管,而计划、财政、交通、电力、林业、建设和国土资源等部门也不同程度地参与,中央如此,各地方行政区也如此。这种缺乏统一管理的局面,往往导致职责不清,有利益就争,有责任就推,造成水资源浪费、水源被污染等现象,引发很多生态和环境问题。近年来,包括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在内的一系列相关法规,基本确立了按流域统一管理的模式,新《水法》更明确规定“国家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是,这些法律条文在实际贯彻执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