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量预应力渡槽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成果通过教育部鉴定

发布时间: 2014-12-15

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在北京组织并主持召开了由武汉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南水北调工程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中“大流量预应力渡槽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课题科技成果鉴定会。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利部等8位知名专家学者(其中2位院士)组成了鉴定委员会。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领导、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及实验室领导等出席了鉴定会,王长德教授代表课题组汇报了研究成果。
      该研究成果系统地解决了南水北调中线大流量渡槽设计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创新点为:
      1、率先提出和验证了能充分利用材料潜力,充分利用结构自身跨越能力、自重小、承载力大的预应力梁式多厢大型渡槽结构型式和超大直径U型渡槽,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适用于大流量预应力渡槽的平面问题和空间问题相结合、结构力学和有限元法相结合的优化设计方法,以及结构应力控制标准。
      2、提出了日照、大气温度和风速等环境影响因素下的渡槽温度边界和温度场计算方法。建立了考虑土-桩-结构-水相互作用的大型渡槽新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渡槽减震措施。
      3、所完成的大吨位造槽机和架槽机施工技术研究,开创了大流量渡槽预制吊装架设和移动模架现浇的新型施工方法,解决了现场无支架浇筑和预制架设施工的关键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大型预制渡槽施工装备应用的空白。
      4、研究分析了渡槽混凝土开裂的机理及开裂破坏模式,提出了考虑热学、力学和变形参数时变规律的大流量预应力渡槽裂缝控制成套技术。
      5、制备了满足渡槽要求的保温材料,研制出了一种液态渗透结晶型防渗材料。
      研究成果已全面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湍河、沙河及洺河等十九座大流量梁式渡槽工程设计,架槽机及造槽机已成功应用于湍河、沙河及双洎河渡槽的施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全线通水,渡槽工作状态良好,达到设计要求,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强该成果在大型渡槽工程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推广应用。

成果鉴定会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