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09-07-29
2009年7月29日,教育部在武汉组织并主持召开了由武汉大学、三峡大学完成的“河谷边坡稳定性演化机理与调控方法”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由来自重庆后勤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单位的7名专家组成。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成果处万猛处长主持会议,武汉大学副校长蒋昌忠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鉴定委员会主任郑颖人院士主持成果鉴定会,周创兵教授代表课题组汇报了研究成果。出席会议的还有武汉大学科技部候祚勇副部长等领导。
鉴定委员会认真听取了研究成果报告,审阅了查新报告和应用证明等相关材料,经质疑和充分讨论,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高陡河谷边坡的变形与稳定问题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该项目经过近二十年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系统研究了河谷边坡稳定性演化机理与调控方法,取得了重要的系列成果。主要创新点在于:
1、提出了河谷边坡“自然-工程”耦合的稳定性演化模式,建立了集自然演化、工程作用、监测反馈、动态调控、预测预报及风险评估为一体的河谷边坡变形和稳定性系统分析与调控方法。
2、提出了边坡渗流Signorini边界条件及边坡渗控结构渗流模拟的子结构-变分不等式-自适应(SVA)方法,建立了岩土体非饱和多相流传输与HM全耦合模型及数值分析方法,提出了严格满足六个平衡条件的三维边坡稳定性整体分析法,发展了边坡应力变形分析的DDA方法。
3、建立了基于设计优化、施工和运行控制的河谷边坡稳定性动态调控模式;提出了考虑爆破损伤、动态卸荷和振动效应的边坡开挖与锚固施工优化程序及爆破开挖安全控制措施。
4、提出了边坡安全监测模型及基于变形破坏机理的岩体力学参数反演方法;“工程类比、监测反馈、数值模拟”相结合的边坡稳定性预测预警方法;边坡时变可靠度、体系可靠度计算方法及动态风险评估方法。
该研究成果已在三峡、锦屏、向家坝等20多个国家重点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研究成果为提升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设计、施工及运行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通讯作者:李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