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授在一起的日子

发布时间: 2008-10-17

王康教授在衡水实验站算起来有半月整,他是武汉大学的副教授,来我站是为了做土壤水流动尺度特性试验。本来是想找民工帮忙,可是麦熟时节不好找,我抓住这个机会就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参与了试验的始终,受益匪浅。

初见王康教授是在衡水火车站。只知道他三十多岁,我和同事比看谁先接到人。我开玩的说博士看起来一定很“钝”。当见到教授时,我立刻就迎了上去,果然没认错人。他个子不高,圆脸,有些秃顶,戴一副厚厚的眼镜,看起来像中学英语课本上的那个化学教授。之后我陪他购买了化学试剂和仪器。他很健谈,说话很随和。

我在网上调出了教授的档案:1992-1996,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本科,学士; 1996-1999,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研究生,硕士; 1999-2002,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 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 2003-2005,日本鸟取大学干旱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教授是个特别能吃苦的人,并且精力旺盛。他在学校带着几个学生搞科研,还要亲自动手做试验。早上 6点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是在事先平整好的土地上放入 KI溶液,下渗 12小时后就依 10cm宽为一段的向前推移做一个个剖面。先是在剖面上测量电导率,再测土壤含水率。 9点多测得土壤含水率土盒 150个,称重放入烘箱烘 4个小时,下午 14点多又得称重并清理干净土盒。接着又是连续工作 4个小时取土盒 150个, 19点放入烘箱 23点取出称重,清理干净土盒时已经半夜三更。共做了 3个试验 1m× 1m、 1.5m× 1.5m、 2m× 2m,挖土深 1米。经常坐办公室的他体力很好,有一天时间很紧,教授就骑自行车到衡水市买化学药品,来回 100多里路,三个小时楞是骑回来了。

教授是一个科学严谨、做事有计划的人。做试验时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按他说是“算盘打的好”,计划的好,才能把事情做好。计划很周详,有一段时间的计划,再计算每一天做什么。在来之前就想好几套试验方案。每天都是先做完计划好的事后,再做其它的。算盘打的好还在于每天的工作量定的很合理。

教授是一个随和的人。吃饭挺好对付的,做什么吃什么,从不挑剔。还帮忙收拾碗筷。说话很和善,经常乐呵呵。空余时间就看带来的一本漫画书,《丁丁历险记之红色拉克姆的宝藏》,看了都不下 3遍。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