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洱: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源头

发布时间: 2023-09-05

 创新,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民族,必然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一个具备创新能力的国家,必然是生机勃勃的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从11月8日开始,光明日报开辟《自主创新 民族之魂》专栏,邀请各界知名人士发表见解,介绍各地各部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积极创新的生动局面。本栏开篇即《基础研究:自主创新的源头》,作者陈佳洱是核物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该篇全文一万四千多字,限于版面,《光明日报》刊登时删节为七千多字。光明网现刊出全文。

   一、前言

   党的16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要求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战略规划。 据此,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陈至立国务委员领导下于2003年6月起组织了20个专题研究组,开展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的战略研究工作,到2004年8月告一阶段。此后,在研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半年多的纲要编制起草工作。

   根据规划领导小组的安排,"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专题组由全国各地57位专家,包括29位院士组成,前后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战略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于去年8月向总理和国务院各部委、人大、政协、中科院、工程院等有关领导、顾问及专家进行了专题的汇报。在这一专题的战略研究中,我有幸向全国各地的专家们学到了不少好的经验、体会,聆听了有关中央领导的各种指示,受到很大教育,今天愿意在此将学习的一些粗浅心得和研究中的若干思考,包括一些还未想清楚的问题向大家报告,恳切希望得到指教。

   中央领导同志最近提出我国今后 15 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16个字提得非常好,非常有针对性。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待提高。目前正进入一个从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发展到质的跨越的新阶段,也就是要从过去那种粗放的增长方式,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增长方式,通过管理和科技的自主创新转变为低消耗、高效益、低污染,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和谐发展的新方式,进入到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16字方针中,"自主创新"是主线。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推动 "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温家宝总理强调,"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自主创新"通常有三层含义, 一是强调原始性创新,即努力获得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更多的技术发明; 二是强调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三是强调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实际上这三个方面都与基础研究的发展水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基础研究的水平越高,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深入,创新的视野和思路就越宽阔,创新的成果的影响也越大。

   实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同样需要以基础科学为后盾,才能从源头上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至于"引领未来",就更要着眼于长远,特别是着眼于2020年国际科技的发展,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相关前沿技术,以通过基础研究开辟新的技术途径,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抓好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是实施16字方针的一个重要基础,意义重大。

   二、关于基础研究的内涵和战略地位、发展态势、我国的现状和发展战略

   I.基础科学问题的内涵

   基础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认识的知识体系。基础科学问题有两大来源,一是人类对认识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不懈探求;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基础研究是从事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活动的统称,它以探索未知、揭示客观规律和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