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毛:做好一名工程师,要敢创新敢担当

大江奔涌,楚天寥廓。武汉这座人与自然共同设计的城市,也是一个成就创意人生的城市。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设计之都”、中国设计产业的高地,工程勘察设计已成为武汉城市发展新引擎,许多企业更成为‘一带一路’上中国设计主力军。

一流工程的背后必然有一流的设计师。武汉拥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数量达44人,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他们那些被历史铭刻的经典之作,都是我们精神上共同的仰望,栉风沐雨许国为民的身影,都是我们新征程上的前行路标。

我们特别推出《致敬大师》系列专栏,首次集中报道这些设计大师的非凡事迹、学术成就,礼赞心怀“国之大者”,追求卓越的匠心精神,以大师风韵涵养时代气质,激励广大青年设计师进步成长,共同书写英雄城市的无上荣光。

王小毛:做好一名工程师 ,要敢创新敢担当

2022年6月24日上午,随着最后一茬炮起爆,轰隆一声巨响,金沙江旭龙水电站导流洞实现双线贯通,旭龙水电站项目全面进入工程主体建设阶段, 这项由长江设计集团勘测设计的水电站项目历时18年,从“蓝图规划”到“现实画卷”,终于旭龙腾飞。

▲ 金沙江旭龙水电站蓝图

长江设计集团用6500多个日日夜夜,用坚韧和拼搏,用智慧和力量,让金沙江水蓄积新的力量,唱出了一首承载希望与梦想的赞歌。主持该项目设计的技术负责人就是长江设计集团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小毛,先后获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中国大坝杰出工程师、湖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长期扎根项目一线,主持多项勘测设计“长征”任务

从1985年河海大学水工结构专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来到长江委,至今,王小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研究工作已有三十多年。水利水电工程都是长期作业,他带领团队曾长期驻扎三峡水利枢纽、三里坪水利枢纽、云龙河等项目工地。这些工地往往是在中西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王小毛认为,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工程现场就是战场。不管是大方面的决策还是小细节的把握,都要深入工地、扎根一线,了解现场施工,做好现场设计服务。他说:“现场设计工作不同于在后方做设计,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一定要脚踏实地、扎根现场,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并且付诸行动,一切应以满足现场施工需要为准则。”

▲ 初期现场营地

▲ 王小毛带队查勘雅鲁藏布江索朗嘎咕至桑日河段生态综合整治工程

他主持设计的国家西电东送骨干电源点之一“金沙江旭龙水电站”,地处川、滇、藏三省藏族聚集区。2004年,作为第一批挺进旭龙进行勘察设计的“拓荒人”,王小毛和团队出鄂入滇,从迪庆州中甸县城出发,翻越白茫雪山辗转七个小时,来到距坝址五公里的斯木顶。不仅生活环境困难,地质环境更加恶劣。上午风和日丽,下午风沙漫天,滑坡、泥石流、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频发;旭龙的山高、陡、险,山顶海拔少则三四千米,高则五六千米,山上寸草不生,海拔高,含氧量低,工作难度极大。

▲ 王小毛带队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旭龙水电站进行现场查勘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一切都是从未知起步。但对于敢啃硬骨头、善于打硬仗的王小毛和他的团队来说,誓要在这一片荒芜之地建起一座丰碑工程。没有路?那就开山架桥,造出一条路。为了连通金沙江两岸,项目部在坝址区两岸一米一米硬生生各炸出三层勘探道路;同时,开展两岸勘探平硐、钻孔的施工,在枯水期更是成功实施了金沙江上游高海拔地区湍急河流中的第一个水上小口径钻孔,为随后的勘察工作奠定基础。

▲ 兴建勘察索桥

▲ 下游索道桥建成通车

今年6月,旭龙水电站顺利通过国家核准,成为继《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十四五”期间高原藏区开工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水电能源开发项目,也是国内首座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勘察设计全过程的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实现多项技术创新成果:采用“静力初选、设计地震复核”的拱坝设计方法,对拱坝体形进行优化,提出科学合理的防震抗震措施,节约工程投资约1.6亿;在高地震烈度、大泄洪功率、窄河谷地区,创新性地采用全坝身泄洪方案,节约工程投资约3.4亿;优化导流洞出口和下游围堰设计,节约直接总投资6000万、节约工期至少24个月;优化地方过坝公路设计,节省投资1.46亿……

王小毛常给青年们讲这样一个故事:1984年,他带着一封导师写给当时330工程局副局长的关照信,奔赴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地实习。可当他达到宜昌的时候,这位副局长已经因为操劳过度,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等到王小毛结束毕业实习返回南京,写信人——他的导师也去世了。这封未能送达更无法退回的信,凝结成为王小毛心中永远的誓言:老一辈水利人为了共和国的水利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永远是我们不断砥砺前行的航标灯和动力之源。

解决技术难题,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

▲ 三峡大坝鸟瞰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历经40年论证、16年建设、12年的试验性蓄水检验,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题,走出一条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之路,刷新世界水电建设的100多项“之最”。也是王小毛心中最值得自豪的人生经历。

王小毛刚参加工作时正值三峡工程开展重新论证的繁忙阶段,他参与的枢纽布置方案论证,最繁重的工作就是每个方案的工程量计算。由于当时的电脑软件有限,处理起来较为繁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自学计算机语言,编写出更适合工程的计算软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再后来,三峡工程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已是结构组组长的他,进一步用结构计算软件Super对水工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很好地解决了当时存在的诸多问题。80年代,计算机还是个稀罕物件,将计算机运用到工程设计和计算中更是凤毛麟角。王小毛就是以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不囿于传统模式,不断突破创新。

▲ 三峡双线五级船闸

2002年前后,“三峡大坝出现了大裂缝”的消息传出,甚至有媒体宣称“是人的手掌能伸得进去的裂缝”。一时间,外界各种猜测和质疑铺天盖地,谣言四起,矛头直指三峡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

当时,作为三峡工程技术负责人之一的王小毛,正在三峡工地协助主持三期工程施工详图设计。三峡大坝所出现的裂缝,是一般混凝土大坝的“常见病”,缝宽一般在0.1—0.3毫米,绝非外界传言的那样。

“面对这些问题,一定不能回避,应该从问题去着手制定作战路线,成立科技攻关团队。”王小毛说。面对出现裂缝的成因、危害和发展趋势,他们全力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同时,对处理方案、使用材料进行调研,提出适合三峡工程“千年大计”的实施方案,最终,用专业可靠的理论、科学详实的数据、精准有效的措施,成功解决了大坝裂缝问题,创造了三峡大坝三期浇筑混凝土400万立方米未发现一条裂缝的奇迹,打破了“无坝不裂”的魔咒,也化解了舆论危机。

▲ 三峡工程左岸电厂厂房

“我们搞工程的创新,就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王小毛说,从论证到建设,我们统计了一下,工程本身就有大大小小上百项技术难题,这里还不包括上下游的材料和设备制造等等,那里面技术问题就更多了。水利水电工程有着自身的特点,每个工程涉及的水文资料多样,地质条件不一,因此布置方案也就各有不同,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在王小毛看来,这恰恰就是创新之所在。“每个工程不同,那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就不同。如果按照原有的技术和规程规范,就很难解决问题,怎么办?自然要寻求突破。”这就需要工程师勇于担当,不回避不逃脱,敢于挑战技术问题。但是创新绝不是“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随心所欲,创新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掌握技术前沿,才能打破陈规。

在三峡工程设计中,他和同事们成功解决了大坝特大孔口封堵时封堵体承受水推力大、孔口结构复杂技术难题;提出了将横缝止水后移,进行孔平压和横缝接缝灌浆等先进可行的措施;提出采用“倾倒爆破”方法的新技术,解决了三峡三期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爆破拆除工程量大、爆破控制要求高的重大技术难题。在滑坡体和塌岸治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处理经验。

▲ 三峡泄洪

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加了长江三峡、清江隔河岩、湖北五峰锁金山、汉江王甫洲、四川龙河鱼剑口、西藏阿里地区普兰等多项水电枢纽工程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及长江堤防隐蔽工程等多项勘测设计工作,并先后承担了三峡前期科研和国家“七五”攻关等多项研究工作,并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等17个科技奖项。参加了《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的修编,参与了《混凝土重力坝设计二十年》等多部著作的编写。

国家“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大江大河大湖数字孪生、智慧化模拟和智能业务应用建设。当前,王小毛正带领技术团队开展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工程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并率先完水利行业首个数字孪生工程系统—数字孪生岳城水库投入试运行,助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在他的个人履历表里,收获的奖项和个人荣誉满满。他用三十余年的时间,丈量出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的距离。他始终记得,抛开所有光环,他仍旧是一名工程师。所以他谈得最多的,是如何做好一名工程师。他说:“要舍得吃苦,要敢于担当,还要勇于承担。”

(内容来源 武汉广电《致敬大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