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0-06-20
2010年6月19日,教育部在武汉组织召开了由实验室主持完成的“江湖相互作用机理与多尺度水沙调控关键技术”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由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勇传院士、水利部朱尔明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浩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郑守仁院士、清华大学王光谦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张建云院士、河海大学张长宽教授、四川大学曹叔尤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沈永明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李万红教授等单位的10名专家组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成果处万猛处长主持会议,武汉大学副校长蒋昌忠教授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词,鉴定委员会主任张勇传院士主持成果鉴定会,李义天教授代表课题组汇报了研究成果。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会见了参加鉴定会的专家和领导。出席会议的还有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创兵教授,校长助理、实验室主任谈广鸣教授,科技发展研究院侯祚勇副院长、实验室副主任吴运卿博士等领导。
自1986年以来,该项目组围绕江湖相互作用及其对水沙过程变化响应机理、多尺度下水沙输移高效模拟方法及工程体系作用下协调运行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为:
揭示了自然条件及工程作用下的江湖相互作用机理,包括:非平衡状态下河道形态调整的临界现象及其形成机理,解决了水库上下游河道纵剖面调整难以预测的难题;冲淤过程与江湖蓄泄能力相互作用机制,弥补了传统小范围、单因素研究中江湖分汇关系无法全面体现的缺陷,为水沙变化条件下江湖系统内不同尺度的调整过程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提出了多尺度水沙输移高效数值模拟方法,包括:阻力、挟沙力沿河宽分布、挟沙力级配计算公式,汊点分组解法、JFNK方法等算法。解决了多尺度下流速、含沙量、河床冲淤平面变化模拟的难题,突破了水沙输移过程无法整体模拟的瓶颈,为江湖水沙调控奠定了基础。
形成了多尺度水沙调控的若干关键技术;其中,水库淤积形态与径流过程联合调度技术,解决了径流调度和泥沙冲淤计算时间尺度不匹配的难题,使径流调度发展到水沙联合调度;平原河流蓄滞洪体系洪水调度技术,能够科学合理地处置超额洪水;大型冲积河流河床形态控导技术,解决了水沙过程突变条件下河床形态控导的难题。
构建了满足防洪、航运、发电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优化调控技术,为江湖系统和三峡水库运行的水沙过程整体协调提供了支撑。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在江湖耦合作用机理方面有突破,在多尺度水沙输移模拟方面提出了多种新方法,在江湖水沙调控方面建立了技术体系,整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会议现场
项目负责人李义天教授作汇报
(报道:张为,编辑:吴运卿)